改革大潮到来——气象局会消失吗?
1一个典型的进化模型
a.从前:一个农资销售商想要将一袋化肥卖给一个农民,他需要:派采购员乘车去多个生产厂家实地考察,比质量、比价格;回来后向领导汇报,选定采购内容;采购员员带上现金(也许还需要带上随行保镖),现场采购;采购员亲自联系运输队,亲自押车,风尘仆仆回到本单位,准备开卖;销售人员跑到田间地头去推销;或者最终用户跑来购买之后,自己想方设法把货物运回自己家。
——这里还没有提到销售商购买土地、建设房屋、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等基础性工作……
b.现在:不管是销售商还是消费者,只需要到淘宝网上,发布或搜索自己的货物,比较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支付只需要一个密码,运输有快递公司提供点到点的服务。
c.进化趋势:社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个体只需要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他事务性环节都由更加专业的外包公司来承担。
2想象中,气象部门的发展趋势
a.现状:
1、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双肩挑;
2、预警信息、预报信息统一发布;
3、观测工作、预报工作、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全都做;
4、从全国到区县所有层级全覆盖;
5、科研工作、业务工作、行政管理一把抓;
6、做好服务、稳定队伍领导都得管。
b.未来:
不远的将来,气象局会变成这样:
1、探测中心消失了……设备安装、维护必然会渐由专业公司承担,用户(气象部门)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发现的问题,更好结果是,"用户"永远都不会发现问题,因为设备维护公司会做好各项维护、备份工作,如果他做的不好,马上会被另一家维护公司取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乎不会看到新浪、搜狐、淘宝网站出错或瘫痪,而12306却步履蹒跚。
2、信息中心消失了……(同样适用于所有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气象部门的信息中心管理着巨多的信息,需要专业的处里,但这并不能阻止社会分工发展的趋势。首先被外包的会是业务所需的计算机房的建设和维护,目前日本气象厅采用的模式就是租赁相关设备,而我们还在努力的购买服务器和更新服务器……。在网络速度进一步提高的将来,在地方气象局里我们将看不到一台服务器,数据中心也许在国家级气象中心,也许在阿里云这样的商业公司服务器里。再进一步发展的话,数据的处里工作也会被外包给专业数据分析公司,气象部门只需要提出分析要求,就可以迅速的得到结果。不要担心他们不够专业,他们会招聘和培养新的专业人才,也会从气象局挖走更专业的人才,因为在那里,人才的价值会被放大到更大。
3、公众预报服务业务从气象局职能中取消……观察美国、日本的现状,由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提供给公众的天气预报都是有商业气象公司提供的,因为这样的预报具有商业价值,商业气象公司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一定会将服务做得更好、更细致,在竞争过程中,国家供养的公益机构毫无竞争力可言。另一方面,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社会可以自己提供的服务,为什么要花纳税人的钱去做呢?
外加一句,目前美国、日本的国家性质的气象预报机构的职责都是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且只能由国家性质的气象预报机构发布(法律上也是这样规定的,这样看,我们的某些气象法条也会消失)。
4、县级、地市级气象局会消失,也许省级气象局也会消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原始发展主要是由于在那个需要人工通过看蚂蚁和燕子和乌龟来进行天气预报的年代,必须有一位本地大仙来为本地区提供预报服务,在现如今的信息社会,本地预报不必须由本地人来做和传播了,所以……还有必要保留这些层级的气象主管机构吗?
是的,还是要保留一些的,那就是,需要发布预警信息的时候,从天气的尺度上看,大约一个省是需要保留一个这样的机构的。但是,如果进一步细化分工的话,更专业的预警信息应该是由一个国家级的专业机构制作出来的,而只为了发布这一信息,似乎当地政府的新闻机构就可以做了,所以,最后的终极发展会是,只有一个国家级气象中心。
5、专业气象台也会消失……与公众气象服务的消失一个原理,专业气象服务公司早就抢走了。
6、气象影视中心……还需要论证吗?华风集团就是趋势的代表。连北京电视台都把节目制作外包,通过竞争来采购了,气象局还需要专职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和影视制作团队吗?